https:∥cfx1d.net/
添加时间:3. 应对策略:耐心布局下蹲为起跳蓄势,耐心布局。7月中旬以来市场持续围绕着上证综指2900点上下小幅盘整,在前文中分析过,我们认为4月8日上证综指3288点以来的市场调整,属于牛市第一波上涨后的正常回撤,从基本面演变的趋势和进程看,调整已经进入尾声,基本面角度我们预计全部A股归母净利同比增速将在三季度见底,库存周期底部可能在8-9月出现,最新公布的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也正在逼近历史底部附近。技术角度,上证综指已经步入牛市2浪回调的c子浪,前期缺口也已经很近。对比历史,4月8日上证综指3288点以来的市场调整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跟05/6-05/12、08/10-08/12的调整接近。拉长时间看,上证综指2440点以来牛市的长期逻辑没变,即牛熊时空周期上进入第六轮牛市、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企业利润最终见底回升、国内外资产配置偏向A股。着眼未来,维持《蓄势待发——2019年中期A股投资策略-20190705》观点,这次调整结束后,市场将进入牛市第二波上涨。回顾05/6-07/10、08/10-10/11、12/12-15/06(创业板指)的三轮牛市,前两轮牛市中第一个阶段的上涨和回调持续3-7个月,上证综指最大涨幅在22%-26%之间;牛市第二个阶段的上涨和回调持续时间为11-15个月,上证综指最大涨幅在87%-181%之间;牛市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为12-20个月,上证综指最大涨幅在50%-104%之间。12/12-15/06期间主要是创业板指的牛市,这次牛市第一个阶段持续了5个月左右,创业板指最大涨幅约54%;牛市第二个阶段持续了21个月,创业板指最大涨幅约92%;牛市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为6个月,最大涨幅约172%。借鉴历史,牛市第二阶段的涨幅明显大于第一阶段,因为基本面见底回升,盈利和估值戴维斯双击。从风险收益比角度来看,短期市场仍可能下探补缺口,以上证综指为例,即2804点,但向下空间不大,时间站在多头这一边,牛市第二波上涨越来越近,战略上耐心布局。有投资者担忧在没有增量资金背景下,市场未来很难进入牛市第二波上涨,我们前期分析过,回顾历史上05/06-07/10、08/10-10/11、12/12-15/06三轮牛市,牛市第一阶段均没有增量资金入场,投资者观望心态浓厚,牛市第二阶段资金逐渐进场,并在第三阶段加速流入,详见《以史为鉴:牛市的资金入市节奏-20190703》。
华盛顿特区目前正处于部分政府停摆的第33天。超过80万联邦政府工作人员无薪酬可领,并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。卡斯罗萨西表示,诸如Uber司机这类临时工作的加入门槛相对较低。只要有车,有驾照,无犯罪记录,任何人都可以下载Uber应用然后开始工作。
基建演绎“合唱”需求从何而来?迟京东透露,前10个月钢铁销量增长主要源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,这部分需求约占前10个月消费增量的83%,与制造业相关的增量仅为15%。钢材旺销并非个案,水泥产销两旺特征也很明显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前10个月全国累计生产水泥19.07亿吨,同比增长5.8%,增速较去年同期高3.2个百分点。产量上去了,价格也在涨,足见需求之旺。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,截至22日,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报162.41点,较8月低点上涨13%,基本回到有数据记录以来的绝对高位。工程机械延续一贯高景气表现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前10月,国内挖掘机产量同比增长近17%,在连续3年高增长之后,继续保持“两位数”增幅。少了原材料大幅涨价的侵扰,这两个行业产品产销量、产品价格的增长得以更直接地转化为盈利增长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A股水泥制造(申万)、工程机械(申万)板块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20%、81%。
图5 甲醇港口库存情况太仓地区属于甲醇仓储交易的活跃地区,但看下一张图,我们发现,他的甲醇库存从9月份开始,就已经逼近历史最高水平。图6 甲醇太仓库存情况甲醇属于液体危险化工品,需要占用储罐单独存储,而太仓地区对于甲醇的分类存储有非常细致的要求,比如天然气制取的甲醇和煤制甲醇分开放,国产和进口分开放,伊朗货与非伊货分开放。最后一条据说是因为某国际大厂为了防止自己货物涉伊受到制裁,特别提的要求。当然作为太仓的长期核心客户,人家只要愿意付钱就可以要求独占罐容,或者要求不能与伊朗货混装。
实际上,不仅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在提升,从全球来看,整个全球的云计算市场也在呈现同样的趋势。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上周末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,亚马逊AWS、微软Azure、阿里云、Google Cloud等5家厂商控制着全球近四分之三的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,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而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都是小厂商。
虽然信用扩张仍需要时间证真,但信用修复的逻辑已在演绎。除了外围风险,市场还担忧信用风险的蔓延。其实信用分层的问题早在2015-2016年就出现了苗头。在2015年货币轮番宽松下,高评级产业债(AAA和AA+)信用利差2年内趋势性下行了80-100BP,而AA级却仅震荡下行50BP。这一现象在后续金融去杠杆的催化下更为恶劣,期间AA级信用利差大幅飙升超200BP。市场担心,包商事件之后银行体系、非银体系的货币创造效应下降,信用端风险溢价上升,这会导致包括企业融资在内的整个信用紧缩风险的泛滥。我们认为,适时微调预调的货币政策将会充分对冲这一风险,在流动性宽裕的体系内,信用紧缩风险出现的概率正在大幅降低。我们看到,历史上信用修复的过程是量向价传导、高评级向低评级过渡的过程,目前利率下行趋势中,AAA信用利差已显著修复,未来信用体系将更为通畅,信用扩张趋势仍未改变。同时,我们注意到,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在后续的工作安排中继续强调了“把握风险处置的力度和节奏”,政策端的信用呵护也不可忽视。